百貨業“紛爭割據” 并購成擴張最便捷方式
國內百貨業再起并購風云,春天百貨日前發布公告稱,春天百貨母公司Bluestone與王府井國際子公司 “貝爾蒙特”達成協議,后者擬用總代價約20億港元,收購春天百貨近40%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目前正等待政府部門批準,預期將于6月28日完成。早前銀泰百貨舉牌鄂武商、三胞集團舉牌南京新百、廣匯實業舉牌友好集團、深圳茂業舉牌大商股份等就已經顯示百貨業混戰時代已經到來。
受區域分銷體系的影響,國內百貨業呈現區域割據的格局。目前已經形成江蘇金鷹系、北京王府井、浙江銀泰、東北大商等區域性龍頭企業,但真正實現全國性擴張的企業少之又少。在人工租金成本不斷上漲、業態更迭競爭以及電子商務的沖擊下,百貨業陷入了生存與發展的困境時期。由于行業內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百貨業內生式增長能力受阻,亟需開拓更多的業績增長渠道。
外延擴張無疑是一個十分不錯的選擇,而并購整合則是實現外延擴張最有效、最快速的方式。經過了長期的發展,不同區域核心商圈早已被同行業的百貨、超市等占領,新進區域難以獲得好的地段,而并購卻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在聯營模式下,百貨業經營的關鍵在于招商,而招商基礎是有良好的地段和豐富的人流,這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中投顧問流通行業研究員申正遠指出,近年來零售行業景氣一直處于低迷的狀態,百貨業在內外夾擊下更是陷入了艱難的境地。無論是出于全國擴張、戰略性發展的目的還是財務投資的目的,不少百貨企業都是不錯的并購投資標的。
一方面,國內百貨業,特別是上市百貨企業的物業持有率一般都比較高,并且都是相對優質的物業,主要位于城市中心地帶、成熟核心商圈,人流旺盛。在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物業價值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而在資本市場上,受商業模式、行業競爭等因素的影響,其估值卻在不斷的降低,最終使得不少百貨企業資產的重估價值高于其市值。產業資本、競爭對手此時出手收購可以以低成本實現高收益。
另一方面,百貨企業一般都有十分充裕的現金流,這使得其有很強的風險防御能力。大部分企業的倒閉都是現金流出現了問題,而不是因為業績虧損的原因,百貨業并不會有這方面的擔憂。百貨企業不但可以通過聯營的模式可以占用上游供應商和品牌商的貨款,同時也可以通過發行預售卡等方式,提前占有消費者的資金,這使得其有十分充足的現金資產。只要能有效的利用下手中掌握的現金資產,就可以實現較好的盈利并且構筑更強的競爭優勢。
此外,百貨企業與商業地產的開發商不同,其具備一批長期、優秀的管理團隊,在零售、百貨的招商、經營方面具有充足的經驗和人脈。在當前商業地產供大于求、人才緊缺的背景下,百貨企業自有的管理團隊是十分珍貴的稀缺資源。
申正遠指出,盡管國內百貨業正處于內憂外患的艱難境地,但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當期,其仍有較強的發展潛力。特別的是在中西部經濟逐漸崛起的地區以及三四線消費崛起、行業競爭并不激烈的地區,百貨業仍有較強的市場需求,其提供一站式、體驗化的購物是該地區居民的“時尚”選擇。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3年二季度熱點行業追蹤報告》指出,從被收購百貨企業的特征上說,市值較小、民營企業、重資產類型的百貨業更能受產業資本的青睞。因為這樣收購所對應的資金要求較低、收購后員工的處置也較為容易。與此同時,同業收購會更加的看重,被收購方與自身的業務、渠道是否能形成有效的互補與整合,是否有利于其實現全國規模化快速擴張的目的。

